从古至今,许多伟大的帝王都有一份自负心理,这种自信通常表现在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记录自己对国家和事业的贡献。他们通过诗歌或文赋等形式表达内心的骄傲与豪情,不仅可以自我陶醉,也能借此接受臣民的奉承与赞美。
例如汉初的刘邦,他便写下了《大风歌》以表自己的壮志和悲愤,诗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尽显其胸中激荡的情感;而唐太宗李世民则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展示了他对忠臣的真挚赞赏,既透露出他对臣子忠诚的认可,又表现了他在风云变幻中对真诚力量的依赖。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宋朝,文学和艺术达到了极致的繁荣。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自然不免在有兴致时也会吟咏诗篇,直抒胸臆,表现他作为君主的气度与心境。而赵匡胤有一首未完成的诗,虽然他未能在世时把这首诗写全,然而四百年后,另一位帝王却在同样的豪情与壮志下,接续了未完成的部分。
展开剩余82%说到“官家”这一称谓,宋朝百姓和臣民通常都以此来称呼赵匡胤,原因之一是赵匡胤的皇位是通过军事政变得到的。赵匡胤并非通过正当的继承或征战获得皇位,而是通过篡位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由于这种“非正当”的上位方式,赵匡胤内心常感不安,担心百官心生疑虑,影响到他的统治。为了化解这种心理负担,他便以“官家”自称,意思是赵家并非为了私利篡位,而是代为管理江山。
赵匡胤的家族背景并不平凡,自唐朝时期,赵家便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并且几代人都名声显赫。正因如此,赵家能够在唐末乱世中凭借厚实的家学背景和广泛的关系网络保全自身。赵匡胤从小就受到长辈们的教育,家中传承诗书礼乐,意图将他培养成一位文人。然而,赵匡胤的兴趣并不在文学上,而是在武学上。
少年时的赵匡胤,身手矫健,骑射、舞刀弄枪样样精通,甚至和伙伴们玩起了带兵打仗的游戏,过了一把将军瘾。随着年岁的增长,赵匡胤的性格愈加坚毅,不再只是一个风度翩翩的书生,而成为一个行侠仗义的英雄,江湖上他豪爽义气的名声广为流传,结识了不少同道中人。
那个时期,四方豪杰割据一方,政局动荡不安。赵匡胤决定告别游侠生涯,南下寻找一份正式的工作,最终在后周政权中获得了职务,并得到世宗柴荣的重用,逐渐成为世宗的亲信。然而,不久后柴荣病重,临终时将自己的幼子托付给赵匡胤辅佐。但赵匡胤的威望已然超越了幼主,许多人心中开始萌生废掉幼主,推举赵匡胤登基的想法。
随着政局动荡不安,赵匡胤的亲信们逐渐失去对幼主的信任,他们最终决定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趁着赵匡胤醉酒之际,联合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发动政变,将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要求他登基称帝。赵匡胤虽然再三推辞,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亲信们的坚持,最终接受了他们的拥立,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
至于这场“黄袍加身”的政变到底是赵匡胤的亲信们自发的,还是赵匡胤心中早有预谋,历史上并无确凿证据,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宋朝建立后的稳定政局下,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奠定了文官治国的基础,使得宋朝进入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
为了加强这一政策,赵匡胤也常常亲自主持诗词会,鼓励文人以文兴国。在一次宴会上,赵匡胤因庆祝儿子的诞生,邀请百官赴宴。在宴席上,赵匡胤举杯对月,豪情激荡,脱口吟出诗句:“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诗,豪放的气势顿时让所有大臣都为之一振,纷纷赞叹不已。然而,赵匡胤却未能作出下半句,酒意上涌,他很快醉倒在席。
次日清晨,赵匡胤醒来,觉得这两句诗十分有气势,但他失去了昨日的灵感,便未能接上后文。这首诗便以残篇流传至今。直到四百年后,明朝的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深受赵匡胤气度的感召,提笔接上了下半句。
朱元璋,作为一位从贫寒起家、最终登基为帝的皇帝,他的诗词没有技巧,然而却充满了真实的感情和人生的豪情。虽然他没有文人的辞藻和技巧,但他那种深沉的生活历练和豪迈的气概,常常让他的诗句透出磅礴的力量。
朱元璋在看到赵匡胤的这首残诗后,便不禁感叹,自己与赵匡胤之间的胸怀和志向竟然如此相似,便激起了他的诗兴。他接续了赵匡胤的残诗,并且补充道:“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相得益彰,展现了两位开国帝王的宏大志向和壮丽气魄。四百年后的接续,让这两位历史上的巨人以同样豪情的姿态,再度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这首令人感叹的诗作。
如果是你,面对这首诗的残缺,你会怎样续写这下半句呢?
发布于:天津市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